優秀師德征文(六)
機電工程學院單福利:如何上好“立德”這堂必修課?
作者:單福利
中國古人有“三不朽”,分別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于首位。這說明,德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立德問題,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句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中所提到的。
一、為何強調“德”?
習近平強調,好的學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有一支優秀教師隊伍。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
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有愛才有責任。廣大教師要嚴愛相濟、潤己澤人,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
習總書記強調,“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師的行為基于教師教育信仰和教育情操,由內而外展現,最終體現在教師的專業態度和教育教學行為上。從教師行為的特征來看,示范性貫穿教師教育人、培養人全過程,是教師行為的核心特征,能夠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體現著立德樹人在行為規范層面的本質要求。
二、立哪些“德”?
教師行為是可塑的、動態的,也是需要規范的。教師的行為規范是衡量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成效的標尺,也是高校精神、文化與價值觀的反映。高校教育規范形成的過程,就是以現實中存在的瓶頸性問題為對照,通過針對性、規范性和引導性措施的制定和良性運轉機制的確立,引導教師自覺履行崗位職責,并促使教師完成從遵守規范到自覺提升的過程性轉變,督促并鼓勵教師在工作中將職業道德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努力做到思想與行為相一致。
在具體實踐中,高校應嚴格落實教師行為規范建設制度,要求和規范廣大教師恪守底線意識,有效防止師德失范行為。一個有教育規范的好教師,在科研上應努力鉆研,追求卓越,恪守學術規范;在教學上應全心投入,因材施教,精益求精;在行為上應實事求是、作風優良、舉止文明;在交往上應誠實守信、謙遜樂觀、遵紀守法、真誠待人。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先立德,后樹人,是要求更是一種展望。作為一名輔導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軍,一定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我信奉,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他的德行與才能。作為思想引領的實施者與踐行者,輔導員的一言一行都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很難想象一個師長、一席言論究竟可以影響多少學生,所以教育的過程絕不能只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劈頭蓋臉的說教。
但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麥田里的守望者》在管與不管之間,為我們貢獻了一個詞語,叫做守望!對待學生工作一定要有溫度,更要矢志不渝地向前邁進,虛功實做,方能久久為功,而“守好渠”和“種好田”亦需用真心,扎實地深入到學生群體當中去,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航向的桅桿。青年有一萬種可能,我們能做的就是要盡全力去引導、去幫助他們將這些可能變成現實,用實情真情叩開他們的心扉,用德行感化學生,用光輝的形式呈現教師的本分,與受教育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三、如何立“德”?
習近平總書記說:“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标P于怎樣立德?習總書記講過,“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養成好思想、好品德?!?/span>
2019年8月,我來到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擔任輔導員,從聽到學生喊一聲“老師”都會臉紅心跳的那一刻起,時間已經過去了快三年,它是我與4個班218名學生的鮮活的回憶,我們常說每個輔導員都有自己的特質,我們帶的學生也一定有自己的影子。
所以很多時候我都會非常嚴格的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學生。去年,為了完成頂崗實習任務,我克服困難,帶著未滿1歲的女兒和從未出過遠門的婆婆遠赴千里之外,在為期六個月的頂崗實習中我和我的學生一起經歷了酸甜苦辣,最后順利完成了頂崗實習任務。
2019級機電2班學生李文豹,因出生在離異家庭而自卑膽小,我經常和他談心談話,把自己的人生經歷講給他聽。三年來,在我的影響下,在思想上他積極向上,已經是一名預備黨員;在學習上,成績優異,獲得“學習標兵”、“自強之星”;代表我校參加省職業生涯規劃獲得三等獎;去年,參加河南省科技文化藝術節創新項目與本科院校同臺競技獲得二等獎;在生活上,他變得自信樂觀,樂于助人。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我時刻牢記“立德樹人”的初心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航者、陪伴者、實踐者,引領、感召、護航學生一路健康成長、快樂學習。這218名學生是我走出大學校門遇見的第一批學生,從此我便遇見了熱愛與堅持,這份工作既是我最初的選擇與執著,更將是我一生的追尋。在“守望”青年學生的奮斗路上,我將矢志不渝,全力做大學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主編:周雪成 供稿:人事處】